攻击型中场的前世今生
作者:zkamile
读完此文,你对中场的理解会达到一个新境界!
首先还是开名宗义的表明本人的一个态度:“前腰”这个词如今已经被国人用滥(当然后腰也一样,但这毕竟是另一个话题,在此不展开),但实际上这个词并不严谨,而且会给人带来概念上的误解。
前腰,从字面解释,是呆在“前方”(如果用足球术语来定义,则大概等于英语足球术语中的third quarter和final quarter,也就是球场上对方半场50米到60米,或者更狭隘一点,对方半场30米区域,其基本位置跟在前锋身后)的中场,暗含这类球员主要参与进攻之意;但实际上这个概念是有问题的,因为进攻型中场,或组织型中场,从很久之前就并不将位置固定在所谓的“前方”,对于历史不甚了解的球迷,会很容易从这个词产生一些不确切的理解。
实际上,英语中的attacking midfielder(缩写为AMF),直译为“攻击型中场”,是比“前腰”更严谨的用词,它只表征功能概念,而不表征位置概念,意指这名球员的主要职责是参与进攻、组织进攻乃至直接得分,是球队进攻的重要组成部分乃至绝对枢纽;而站位则无论前后左右。
当然,老实说在目前的英语语境下,AMF很多时候实际上表达的就是我们所谓的“靠前”概念;在他们的一些战术布阵图中,自动将靠前的攻击型中场定义为AMF,出现在其他位置的一些进攻组织者还是较多被归为DMF、CMF或者边路一类。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的理解是:自萨基90年代的绝对区域理念推广以来,这种根据场上站位定义球员位置属性乃至功能属性的理念的确深入人心,大多数人往往试图制造一些清晰、明确的标签来事实简化场上复杂的实际内容。这种方式确实便于人们对比赛进行理解,但其代价就是用不甚准确的标签弱化甚至抹杀了球场上真正发生着的丰富多彩的变化。但是无论如此,就我个人而言,“攻击型中场”也是一个比“前腰”要准确的多的标签,因此我在这里将坚持使用这个标签。
攻击型中场这个概念,可以说伴随着现代足球产生就已经存在。本质上攻击型中场是一些技术水准更高,进攻能力更强的球员个体,由于他们的出色才华,自然在更受人欢迎的球队进攻中能扮演重要角色,换句话说从根本上讲,攻击型中场也不是位置概念或功能概念,而是一个能力概念,这一点首先要明确。
现代足球阵型现在让我们把分析的重点放在现代足球出现稳定的阵型概念之后的时代。
众所周知,现代足球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经典的阵型是235。这个阵型大致分为两种踢法,一种是英格兰式的前锋集体突前,活动范围主要限定为对方禁区的踢法;另一种是苏格兰式、并为日后的欧洲大陆和南美所吸收,内锋回收加强中场控制的踢法。在前一种踢法中,起到组织进攻作用的一般是3名中场中的居中前卫(center half);在后一种踢法中,起组织进攻作用的是居中前卫和两名内锋(其中主要是左内锋,这个位置的传统号码是10号,而这就是10号这一经典号码的由来。
关于为什么左内锋会比右内锋更多成为球队进攻组织者,并没有明确的解释,本人的个人理解是:足球是一项右脚球员人数总体多于左脚球员人数的运动,而对于右脚球员来讲,左内锋恰好是场上视野最佳,有效活动范围最大,传球选择度最大的位置)。在这个阶段,日后的攻击型中场的概念事实上还没有完全出现,因为无论哪一名中场都要承担攻守两方面的任务,负责进攻组织的中场之所以从事这项工作,更多是由于其出众的能力,是根据球员能力决定的。
进入325和424的双中场时代之后,现代足球开始逐渐出现了中场功能的分工,一名球员主要负责防守、另一名球员主要负责进攻的中场协作模式开始慢慢形成和推广;同时,随着前文提到的苏格兰式踢法的普及,内锋位置也开始逐渐出现分工,一名内锋往往更多回撤到中场,拥有更大的活动范围;而另一名内锋则更加靠近对方球门。
可以随便举几个例子:40年代统治意大利的都灵王朝,右前卫格雷扎偏进攻,左前卫卡斯蒂利亚诺偏防守,同时左内锋瓦伦蒂诺·马佐拉偏回撤,右内锋洛伊克偏突前。50年代的匈牙利黄金队,右前卫博日克偏进攻,左前卫扎卡里亚什偏防守,同时左内锋普斯卡什活动范围极大,而右内锋柯奇士则更靠近球门。
后来世界杯两连冠的王者巴西队中,左前卫迪迪明显偏进攻,是真正的playmaker,右前卫济托明显偏防守,同时左内锋贝利(阿马里尔多)活动范围更大,右内锋瓦瓦则干脆就是一名生活在禁区内的杀手。这一时期的进攻型中场的活动范围主要固定在中线一带(如果场上优势明显的话会更靠前),并没有“前”这个概念;而回撤的内锋毕竟还属于前锋序列,其回撤组织主要由全面的个人能力使然,但的确包含“前”这个概念。
60年代进入60年代中期,424阵型慢慢开始像433转型,同时英格兰和阿根廷都出现了442的变阵。前者的442如今已成为很多人知道的经典,但其实这时英格兰的442并非平行442而是更倾向于4132,斯泰尔斯主要拖后防守,博比查尔顿组织进攻,两名边前卫位置更加靠前(实际上彼得斯和波尔原本就是踢边锋和内锋的);后者的442其实更倾向于4312(可以说阿根廷日后常常使用的4312阵型就以66年起点),队长拉廷拖后(值得注意的是拉廷可不光是一名防守者,他还拥有非常不错的进攻组织才华,他的这个位置日后成为阿根廷人的一个经典用人方式),原本踢前锋的奥内加突前,两翼的索拉里和冈萨雷斯位置则更加靠后(他俩是根正苗红的前卫出身)。
在这两个个例上,的确部分体现出所谓“前腰”和“后腰”的概念;但实际上也并非如此严谨,无论是博比查尔顿还是奥内加,理论上都要承担盯人防守的任务。之所以他们做这项工作的迹象不明显,并不在于他们没有这项职责,而是因为此时他们的理论对位球员往往并非进攻高手,无需他们在防守端过多用心。假设他们的对位人员进攻才华出众,也依然需要分散较大精力参与防守,最明显的例子就是66年决赛博比查尔顿几乎全场比赛都和贝肯鲍尔缠斗在一起,而无暇投入进攻。
70年代进入70年代之后,433成为优势地位更加明显的阵型(也有一部分球队使用442,就本人的观察而言,在国家队层面,这些球队主要包括英格兰、南斯拉夫和比利时;或许苏联此时用的也是442,75年获得欧洲优胜者杯冠军和欧洲超级杯冠军的基辅迪纳摩的阵型就是442)。这个阶段绝大多数的进攻组织核心其实更加靠后而非靠前,主要包括两个位置:一个是后防线上的自由人(不多举例,因为不胜枚举。
1974年世界杯堪称自由人的巅峰,日后会提到这一点);另一个是中场(主要是中前卫,这一点与235时期相似;但也并不一定,也有一些球队的中场站位实际上是倒三角站位,中前卫扮演的是拖后防守的角色,例如1978年的巴西和阿根廷),以中前卫组织球队进攻者举例,包括西德的奥弗拉特(内策尔)、波兰队长戴纳、法国的亨利·米歇尔、西班牙的阿森西、瑞典的博·拉尔森等等。这一阶段的攻击中场实际上更偏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deep-lying playmaker,即拖后组织中场。
荷兰和意大利是两个独立于时代主流的例外,前者的基本阵型是433,但球员个人能力普遍较强且十分平均,主要依靠整体的力量运转而没有明显的控球核心(克鲁伊夫除外,但克鲁伊夫也是前锋,或者说前场自由人,而非理论中场);后者则沿袭着自成一派的从catenaccio(链式防守)到zona mista(混合区域)战术,这是一种介于424、433和442之间的战术,其中场进攻组织者的使用方式和比赛要求有所不同。但无论是433派、442派还是意大利这样的异类,攻击型中场依然要承担防守任务。
80年代80年代4132逐渐成为主流阵型,这一时期可以说开始出现了所谓的“前腰”和“后腰”位置与功能区分的萌芽,而且这一趋势开始变得越发明显,尤其是86年阿根廷队马拉多纳和巴蒂斯塔为这一萌芽做了最好的注解。80年代末萨基的横空出世极大的改变了足球的面貌。
在萨基之前,足球的区域概念尚未十分明显,球员也并未被限制在某一个固定位置上,一名球员能打数个位置可谓司空见惯,培养球员的理念也更多重视对其技术的栽培而非区域的训练。萨基的绝对区域理念出现之后,足球正式形成我们如今的球迷所习惯与认同的整体观、阵型观和区域观,足球的玩法可以说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当然这不等于说萨基发明了区域足球的概念,在他之前早有人在使用区域足球的理念——匈牙利人、巴西人、荷兰人和苏联人是其中的代表者,只能说萨基是最集大成的一个,也是最成功、对足球区域概念推广贡献最大的一个)。
但是,不要以为区域概念推广之后,所谓的“前腰”位置就固定了、做实了。事实上,萨基成功之后近5年间,真正推广的是萨基在米兰的平行442阵型,在这一阵型里,理论上是没有所谓的“前腰”的,这个理论位置只在由比拉尔多于86年世界杯首次使用成功,并于其后广泛推广,于90年世界杯达到巅峰的352阵型中才有。
在这一阶段,为了实现萨基所倡导的球队前中后三线紧凑化概念、区域空间压缩概念(所谓的对手、队友、皮球和空间四点坐标系统)、丢球后就地组织多人反抢拦截等一系列迥异于此前足球踢法的概念,大多数球队纷纷在中场启用大量的跑动型、拦截型、拼抢型球员,各队在中场首先关注的是跑动和拼抢绞杀能力,而非美化优化进攻组织;进攻往往交托2名前锋和1到2名中场完成,讲究更快将球打到对方危险区域,本质上是指望这进攻3人组或4人组依靠个人能力打开局部,以点带面解决进攻问题(其结果就是比赛节奏的加快、精彩程度的下降,进攻失败率的提升以及进攻手数据的下滑)。
这一阶段进攻型中场的栖身之所一般分为两个:在352下,位于中场正三角的顶端,最符合“前腰”的定义(当然这一点也不尽然,一些球队——例如德国——使用的更多是中场倒三角配置,这时像哈斯勒、穆勒这样的攻击中场放置于中场的两个顶角)。在平行442下,一般位于两个边前卫之一,进攻时根据教练的个人喜好决定其是内收还是抱住边路不放(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也是一种概念的“靠前”)。前一种类型容易理解,不多做阐述;后一种最典型的是92年、94年两届大赛,举例说明的话包括南斯拉夫的斯托伊科维奇(右前卫)、比利时的希福(右前卫)、荷兰的古力特(右前卫)、AC米兰的博班(右前卫)、巴西的拉易(右前卫)、阿根廷的马拉多纳(右前卫。94年世界杯巴西莱手下阿根廷的基本阵型是平行442,马拉多纳出现在靠右位置,而左路则由前锋巴尔博改造,实现442向4213的切换)、罗马尼亚的哈吉(右前卫)、保加利亚的巴拉科夫(左前卫)、瑞典的布罗林和林帕(左前卫)、皇马的劳尔(左前卫)等等。
这种用人模式的目的在于两点:一是为了保证442阵型结构的完整性(应该说这主要是基于防守端的考虑,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的确是现代足球相对重视阵型、忽视个人自由度的一段时期,而且在这方面疏忽大意的一些球队也的确容易受惩罚,例如94年瑞士与罗马尼亚一战中的罗马尼亚人);二是为了让攻击中场们远离防守人数最多、压强最大的中路,向防守的相对薄弱地带转移。
这种用人策略经常为不了解当时情况的后人误解,像所谓的4321阵型由卡佩罗创造这样的观点就由此而来(一些人以为94年米兰的主力阵容是由萨维切维奇和博班打“双前腰”,马萨罗前锋,但实际上博班是右前卫,而萨维切维奇是二前锋。日后他在皇马的阵型也常被人误解是圣诞树,但实际上西多夫打的是中路,米贾托维奇虽然回撤较多但依然是前锋位置——关于这一点详细可以参见harpul老哥写的西班牙足坛往事97年皇马章——实际上这些仍是442的变化。
当然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卡佩罗远非一些人想象的那样保守和不知变通,事实上早年的卡佩罗在进攻上是颇有建树的)。英格兰和意大利是两个例外,前者最好的攻击型中场加斯科因是一名以居中为主的前场自由人,而后者在萨基执教期间则是标准的平行442阵型没有明确的组织型中场,进攻的变化主要依靠9号半。
95年范加尔的阿贾克斯横空出世震撼足坛,其使用的41212和31213菱形中场也逐渐成为世界足球阵型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说,442体系下确实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进攻型中场居中前置化,跟随在两名前锋身后的站位方式。
这一方式在4321(就本人的研究,最早由维纳布尔斯在90年代初执教热刺时使用,于90年代随着法国队夺取世界杯而为更多人所知,并由安切洛蒂的米兰发扬光大)和4231(最早可以说是维纳布尔斯热刺阵型变化的结果——主要以加斯科因为变动点;90年哥斯达黎加和98年尼日利亚这两支米卢执教的球队都使用过这一阵型,前者始终坚持4231,而后者则于3比2战胜西班牙的经典一战中使用4231。
96年的捷克也使用了略带变化的4231阵,98年战胜巴西的挪威用的也是4231,法国队的阵型实际上也根据右前卫的位置上下变化在4231和4321间变化;02年的塞内加尔则是4141与4231的变化。最终这个阵型由伊鲁埃塔的拉科鲁尼亚和贝尼特斯的瓦伦西亚发扬光大)。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攻击中场的位置就始终固定。首先范氏阿贾克斯阵中的攻击中场利特马宁,实际上是一名前场自由人,位置根据需要可以突前可以控中场也可以回撤。
到了90年代中期,世界足球出现了组织者重新后移的迹象。前文提到在90年代中前期,大多数球队在442的中场采用善于奔跑和拼抢的球员。这些人的防守可以,但传控带的能力是比较弱的,大多数时候他们的传球不是经过深思熟虑、有预谋的决策结果,而是尽量快速出球避免被反抢断,其结果是传球精度下降,传球距离变长,由守转攻第一脚出球的成功率不高;至于控制节奏,通过优秀的个人技巧摆脱对方防守压力,带动全队进攻组织的能力就更谈不上。
从90年代中期开始了这样的局面得到了一定改观,一些球队开始敢于在中场后排放置技术更好,传球能力和视野更佳的球员,这样的球队其进攻组织往往更加立体化,实际效果也美化了许多。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包括巴萨的瓜迪奥拉(算是先行者,90年代初就已经这么踢了)、克罗地亚的阿萨诺维奇、葡萄牙的索萨、阿根廷的贝隆。这些人堪称球场上的技术性人才,弱点在于其防守能力和体力往往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因而有可能成为防守弱点(比方瓜迪奥拉)。
此外还有一些攻守能力更加平衡的球员,其进攻组织能力可能没那么强但够用乃至堪称优秀,加上防守能力也到位所以更符合教练需求,代表人物包括里杰卡尔德、雷东多、罗伊基恩、邓加、因斯、埃莫森、维埃拉、迪比亚吉奥等等。总之,从一阶段开始,控球点多元化、后移化的特点已经出现并逐渐推广(只是尚未得到媒体和球迷的广泛关注,大多数人还是更注意前置攻击中场)。
21世纪本世纪初一些球队也已经在实际比赛过程中把一般意义上的前置攻击中场回撤使用,其目的从组织反击的快速推进到增加控制型踢法的体系化不等,而且往往伴随着个人能力强之边前卫内收的搭配使用,这里面最典型的案例是00年的葡萄牙对于鲁伊科斯塔的使用,02年西班牙对于贝莱隆的使用,以及04年欧洲杯捷克对于罗西基的使用。可以说这个时候组织核心后置的用法在实战层面已经很多见了,前腰不“前”已经成为趋势,只是需要一个标志性人物来推动人们打破既定思维真正认识到这一点。
随着皮尔洛在米兰后置的巨大成功,进攻组织者后置化终于成为显性战术,“前腰”与“组织后腰”的对比概念开始更多被人提及。其实从上文可以看到,这一概念并非如今才有而是早已有之(只是形式不同),从一个不甚严谨的角度来讲,如今的“前腰”更多由当年回撤型内锋发展演变而来,而“组织后腰”扮演的更多就是当年自由人和组织中场扮演的角色。
在意大利语中对于这两个位置有两个专门的术语,前者是trequartisti(阿根廷人把这个位置称为enganche),后者是regista;而且这两个概念早在80年代甚至可能更早就已出现,远非近10年才有。随着穆里尼奥切尔西和里杰卡尔德巴萨将中场倒三角配置型433重新推广之后,原有的进攻组织者概念开始更多定位于靠后,开始更多追求攻守转换中一脚出球的高效率,并伴随边锋内切,以及中锋小型化、大范围活动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足球形态的主要特色,到今天成为以瓜迪奥拉巴萨为代言人的重视控球、重视技巧、重视全场控制的眼下统治性足球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典前腰”很多人讨论什么叫做“古典前腰”,并且从各自的角度给出了一些片面解释,例如技术好、掌握球权、呆在前面、不怎么得分、跑得慢、对抗差等等。可以说这些思路都正确,但都不十分完整。
首先呆在前面肯定就不对了,上文已经充分讨论了这一点。其次不怎么得分、跑得慢、对抗差这些归纳显然也不完全准确甚至很不准确,科卢纳、查尔顿、阿里汉、马拉多纳、古力特、马特乌斯这些人跑的可一点不慢,对抗也完全不差;而要论得分能力,看看济科在巴西联赛恐怖的得分效率以及登陆意甲第一年就以19球斩获银靴。普拉蒂尼连续三年斩获意甲金靴(值得一提的是普拉蒂尼是一名典型的大范围活动型攻击中场,看他比赛较多的人可以很容易发现他拿球发动进攻的位置往往处于本方半场乃至本方禁区前沿,而过一会儿又出现在了对方禁区附近)就能管窥一豹,如果说这些不属于“古典前腰”显然没有道理;事实上这一类攻击中场,例如里克尔梅、巴尔德拉马等,只不过是过往所有的攻击中场的一部分。
技术好、掌握球权当然是准确的,但这也只是一部分特点的归纳。在本人看来,讨论所谓classic AMF这个概念,首先要把他置身于一个分工明确的阵型语境下,在这个阵型里中场球员的工作职责是相对分化的、明确的。其次这名球员是球队进攻的绝对枢纽和核心人物,正如一些朋友所总结的,无论球队采取哪种进攻手段,球都几乎必经这些人的脚,而且也只有经过这些人的脚才可能具有稳定性、创造性和突然性,无论是传是带,就威胁程度而言这样的球员是一支球队除前锋之外最高者,而对于前锋和边路而言这些人是绝对的衣食父母和供货商。第三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球员并不过多投入防守,不过多参与防守端的奔跑、拦截和拼抢,减少不必要的跑动和回撤,保留体力以图在进攻端有所建树。在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萨基改革后的区域化时代,这三个特点自然容易推导出一个结论,就是这一类中场的位置一般应当悬于前场,至于具体的特点和位置完全视个人球风和教练要求而定。
我们很多人之所以认为这种中场就是所谓的“古典前腰”,不是因为过去的攻击中场就都是这个样,而仅仅是因为这些人打小接触的、所为熟悉的就是这种攻击中场形态。与这一时期相比,球员的体能训练更先进、体能储备和使用方式更完善、跑动码数更高、比赛节奏更快、球队进攻更加整体、更加追求进攻和控制效率、球员攻防要求重新统一化的今天。这种classic AMF自然就失去了其曾经赖以生存的时代环境和战术土壤,取而代之的是奔跑和对抗能力更强、活动范围更大、攻防职责更完整,同时对球权的掌控相对降低,一脚出球水平更高的类型。此外还有一个逻辑在于:过去的攻击型中场面对对方一般由双人(有时是三人)组成的中场防线时,其进攻成功率和存活空间是很有限的,这从反面也推动了攻击中场活动范围的进一步回撤,而回撤则自然意味着防守职责的加重。
来源:虎扑足球网